顶点小说网 >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 第43章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2)
    罗斯柴尔德的眼睛牢牢盯着戴比尔斯钻石业的巨大商业价值,而罗兹的目光则越过奈提的肩膀,看向非洲乃至全世界广袤无垠的沃土。罗兹眼里的钻石更象征着他对实现政治影响的孜孜追求。在给奈提的信中,罗兹说一定要让戴比尔斯成为“另一个东印度公司”,从非洲开始构建“最终实现理想的框架”。

    罗兹会社:英国统治精英的“黄埔军校”

    没有一个珍视自己安全的国家会允许米尔纳集团完成他们的抱负,那就是一小撮人可以在政府和政治之上驾驭如此大的权力,可以在制造公众舆论的信息渠道上施加如此大的影响,可以完全垄断有关他们所处时期的历史的撰写与传授。

    卡洛·奎格雷

    历史的撰写权也许是政治中的最高权力了,因为后人永远无法完全经历以前时代的生活和感受,他们对过去发生的一切只能依赖历史书籍的折射,历史材料的取舍、裁剪、编辑、评论都能极大地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谁能控制历史书籍的撰写权,谁就能掌握历史这面镜子的最后“成像效果”,它可以把丑展现成美,将魔鬼变成天使。历史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历史左右着今天的判断。

    克林顿的大学导师卡洛·奎格雷(carroll quigley)教授在他1949年所著的《盎格鲁—美利坚权势集团》一书中提到,成立于1891年的罗兹会社将“通过宣传来统治世界”,是一个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有着巨大影响而又鲜为人知的秘密组织。

    1877年罗兹24岁在牛津念大学时写下第一份遗嘱,遗嘱中他阐述创立秘密会社的“崇高”目的:“将大英帝国的统治扩展至全世界;完善大英帝国向外扩张的体系;由英国国民对所有可资生存的地方进行殖民……将美利坚重新纳入大英帝国;统一整个帝国;在帝国议会实行殖民地代表制度,将分散的帝国成员统一起来,从而奠定永无战争,符合人类福祉的世界。”

    按照罗兹的设计,这一目标最好由若干相互忠诚,愿意为共同事业献身的人通过秘密结社来实现。实施的手段则是从幕后施加政治和经济影响,同时“操纵新闻、教育和宣传机构”。为实现这一目标,罗兹通过遗嘱,将他所有的财产用于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为英帝国服务的、类似基督教会的、由“宣传家”组成的秘密组织——罗兹会社。

    罗兹会社由3个同心圆的圈子构成。内层核心圈由罗兹本人主导,成员皆为大富大贵之辈,拥有庞大个人财产,共同秉持永葆大英帝国的理念,结成“罗兹秘密会社”(rhodes secret society,1901年后被称为milner group,“米尔纳小组”);第二圈是“塞西尔小组”(cebsp;bloc),由索尔兹伯里侯爵(robert cecil,lord salisbury)主导的政治圈的权势人物组成;最外圈由《历史研究》的作者阿诺德·j.汤因比(arnold j.toynbee)的叔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和金融家米尔纳勋爵(lord milner)担纲主导,成员清一色知识分子,称为“汤因比小组”(the toyn-bee group)。

    在罗兹会社的三个小组中,第二个小组负责影响大英帝国的教育和宣传,控制《泰晤士报》长达半个世纪,并通过奖学金对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三圆同心,相辅相成,“汤因比小组”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持,“塞西尔小组”施加政治影响,“米尔纳小组”则提供财力后盾,三位一体组成影响英帝国和世界命运的秘密组织。

    至1938年,罗兹会社吸纳大批富有的上层社会人士,形成了英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势力。

    罗兹会社的核心成员皆通过标准程序选拔成长:牛津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受甄选进入万灵学院,通过重重考验和淘汰后的“种子选手”入选“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泰晤士报》、《圆桌》杂志、外交部或殖民办公室进行历练。当然,这些人至多只能进身至第二个圈层,在学术界广泛占据要害位置,通过新闻媒体引导并影响舆论,比如大名鼎鼎的伊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就曾进入过第二圈层,《历史研究》的作者阿诺德·j.汤因比则从早年就进入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罗兹会社的策略是通过影响关键性的少数精英来制动更多人,目标瞄准社会上的精英人物。

    透过以下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标榜“通过宣传来统治世界”的罗兹会社是如何影响近代历史的:

    煽动了1895年的“詹姆森突袭”(jameson raid)

    导致1899—1902年的布尔战争

    创立1906—1910年的南非联盟

    1910年创建大英帝国期刊《圆桌》杂志(罗兹会社的喉舌)

    长期影响牛津大学的3个学院:万灵学院(all souls),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新学院(new college)

    控制《泰晤士报》超过半个世纪

    控制了1919年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的英国代表团

    是“国际联盟”的主要设计者和管理者

    1919年成立和控制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1917—1945年主导着英国对爱尔兰、巴勒斯坦及印度的政策

    影响1920—1940年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至今仍然控制有关从布尔战争以来大英帝国内外政策的历史资料的来源及撰写

    “英联邦”的概念就是由它提出并广为宣传,从而变为现实的

    罗兹会社在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英帝国自治领、殖民地和前殖民地遍设分舵。声名远扬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bsp;on fn relations)就是罗兹会社在美国的分支。罗兹会社在英帝国的各个自治领地不定期秘密集会,统一规划部署,从幕后对政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施加影响,操控新闻、教育和宣传机构,首要目标是由英国以联邦的形式统一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最终建立某种形式的世界政府,实现“天下大同”。国际上流行的世界政府、世界货币、世界税收等冠以“世界”的构想基本都源于这个会社。

    “塞西尔小组”的核心人物索尔兹伯里侯爵是三任首相,在位长达14年,超过英国近代史上任何一位首相。他发挥影响的方法是:第一,向政治、教育和新闻三个方向渗透;第二,招募有才干的人(主要从万灵学院),用联姻、名誉或权位把这些人与塞西尔小组联系在一起;第三,以尽可能隐蔽的方式将核心成员安置在重要的权力位置上,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

    “塞西尔小组”其他核心成员还有:贝尔福(英国外相),利特尔顿子爵(lyttelton,vist ),威汉姆男爵(wyndham,barons le-field),格罗夫纳公爵(grosvenor,dukes of westminster),帕尔默伯爵(palmer,earls of selborne),卡文迪许公爵(dish,dukes of devon-shire),盖松-哈迪伯爵(gathorne-hardy,earls of brook)。

    “米尔纳小组”

    “塞西尔小组”在1903年塞西尔家族的领导人索尔兹伯里侯爵去世以后,仍继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它的新领导人贝尔福缺乏野心和决断,使这个组织慢慢变得松散,逐渐被“米尔纳小组”取代。米尔纳不乏野心和决断,为达成政治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社会生活,而这是喜欢享乐的贝尔福不能接受的。米尔纳敏锐地意识到继续依靠家族关系巩固集团是不可能的,于是转向了意识形态。索尔兹伯里寻求用朋友和亲戚关系建立一个集团,玩政治游戏维护他们所喜欢的旧英格兰。而米尔纳不是个保守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扩张和整合英帝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这对于英国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进而把“展现人类最美好和最高能力的英国生活方式”推行到全世界。不过,世易时移,后来他更强调在“米尔纳小组”内部的宣传活动和理念统一。

    阿诺德·汤因比的思想对“米尔纳小组”的影响有三方面:第一,英国历史代表着伟大的道德思想——思想自由的演变,最有利于英帝国的完整统一;第二,任何人最关心的应该是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和义务;第三,工薪阶层在英语社会中做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泰晤士报》是“米尔纳小组”影响精英人物的重要一环,它所针对的是有影响力的少数精英人群而非普罗大众。它和“米尔纳小组”的其他自立的分支通过紧密合作影响读者并提高每个分支的影响力。外界看来就像同一真相的不同侧面。比如,一位议员(小组成员)宣布一项政策,几乎同时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出版同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万灵学院的研究员(小组成员)出版一卷同一主题的书(通过小组有关的出版社),《泰晤士报》“社论”会以批判角度分析议员的政策但最终会赞成,同期两本出版物会在报纸的“文学副刊”(英国最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刊物)里被评审(同一评审)。“社论”和“文学副刊”的评审都是小组成员匿名写的。最后,《圆桌》一篇匿名文章强烈鼓吹同一政策。虽然每个计策和步骤只影响一部分人,但这些策略的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如有必要,罗兹信托的秘书可以去美国对前罗兹奖学金的得主进行一系列非正式采访,同时说服一位退休的杰出政治家(比如印度前总督)在牛津万灵学院或新学院为纪念去世的学监的揭匾仪式说几句。令人好奇的“巧合”是,美国的采访和牛津揭匾演说都强调同一话题。

    《圆桌》杂志的第一期在1910年11月15日出版,上面没有出版社和五篇文章作者的署名。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杂志辩解说匿名是为了更独立和自由。真正的原因要实际得多。创刊时区区几位编辑和作者多是无名小卒,如果署上名会让读者讪笑。当某些作者演变成“大人物”,编辑觉得有必要保护他们的政治声誉,于是通常的做法是为作者匿名直到他们去世,即使那时也不公布他们发表的文章。《圆桌》是罗兹会社或“米尔纳小组”的首要宣传工具。《圆桌》的编辑和作者被称为“圆桌小组”。他们的坚定信念是自由、文明和人类尊严只有通过大英帝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小组成员的观点通常是一致的,最大的分歧来自这个小组最薄弱和最保守的经济领域。直到1931年以前,小组的财经观点来自罗伯特·布兰德(robert brand),他是朗热兄弟公司的合伙人。朗热兄弟也是“**国际银行家族”之一,代表19世纪末国际银行家族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繁荣的关键是银行和金融。健全的货币、平衡的预算和国际金本位,会带来经济繁荣和提高生活水平。这跟米尔纳的观点是对立的。米尔纳坚持金融应该服从于经济,经济应该服从于政治。如果基于金融原因的通缩政策造成经济或政治上的不良后果,它应该被废除。米尔纳认为,1919年由布兰德倡导,英帝国执行了12年的金融政策是灾难性的,因其造成了失业、衰退和出口的毁灭。他主张通过关税和其他壁垒把英帝国和世界隔离开,通过政府支出、资本与劳工的自我调节和社会福利来鼓励经济发展。

    其实,“米尔纳小组”的观点代表着主流国际银行家对黄金与货币的思想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黄金对政府财政支出和战争融资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银行家的需求,大规模廉价货币的思想逐渐成为新的主流。

    米尔纳的观点是基于“垄断资本主义”甚至“国家资本主义”,而非布兰德提倡的过时的“金融资本主义”。这个观点在1931年后被“米尔纳小组”的大多数成员接受。同年金本位被废除,彻底证明了1919年由布兰德倡导的金融政策完全失败。结果在1931年后,“米尔纳小组”倡导由政府鼓励的垄断资本主义占了上风。事实上,米尔纳和汤因比一直都不相信经济上的个人主义。

    实际上,米尔纳和布兰德的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布兰德的意见在1919年到1931年间主导了“米尔纳小组”,而1931年后米尔纳的观点占了上风。这些事实证明,英帝国1919年到1945年间执行的财经政策和同期“米尔纳小组”的政策完全吻合。而“米尔纳小组”从“一战”后就在保守党理事会中占统治地位。可见“米尔纳小组”对英国国内政策影响之大。

    1919年到1939年,“米尔纳小组”的成员在内阁中占1/5到1/3。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国政府对德国采取“米尔纳小组”提倡的“绥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