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 第26章 动荡的欧洲(3)
    在当时的德国,容克贵族和普鲁士军官团对犹太人存在敌对和抵制,主因是基于利益。容克地主贵族阶层思想上相对保守,他们的集团利益在于保护农产品的价格,要求提高关税,挡住外来竞争者。而海运公司和力主海洋贸易的犹太银行家则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原因很简单,贸易保护主义一旦盛行,国际贸易就做不下去了,他们对国际贸易的大量金融服务业务也就没了市场。因此,容克地主与犹太银行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一点跟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争端也颇有类似之处。凡是主张自由贸易,降低关税,推行全球化的主力军基本上都是超级跨国企业和国际财团;相反,反对自由贸易,主张贸易保护的多数都是会受到自由贸易伤害的国家和地方势力。

    全球化也好,自由贸易也罢,这些并非理论与原则的口号,而是**裸的利益问题。

    受麦克斯和鲍林大力鼓吹的影响,威廉二世对海洋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当德国大兴土木建造庞大的舰队时,英国也不示弱,赶忙紧锣密鼓实施巨舰建造计划。20世纪初,以英国与德国为核心的两大势力集团在欧洲大陆上展开了一场围堵与反围堵、遏制与崛起的生死较量,拉开了世界近代史上最激烈最血腥的一幕。

    柏林—巴格达铁路:德国反围堵的战略通道

    1885年,德国工程师高特列博·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发明了使用石油的汽车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比当时使用的以煤炭为燃料的笨重而庞大的蒸汽机系统要精巧和高效得多。这种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同样可以用在轮船、战舰以及后来出现的飞机上,石油资源自然成为各国关注的中心。当时英国和它控制的殖民地尚未发现石油,全世界的目光都盯上了阿拉伯地区的石油资源。

    鉴于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一时难以超越,面对来自海洋的压力,德国不得不试图从陆地方向寻找战略发展机遇。从19世纪末,德国就开始在安纳托利亚半岛经商投资和开办银行机构。安纳托利亚半岛北接黑海,西临爱琴海,南达地中海,是欧洲通往中东的战略要冲。德国的战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修建一条从柏林到巴格达的铁路大动脉(此前“东方快车”线路已经修到了伊斯坦布尔),这条铁路将把德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中东地区丰富的原材料、石油、粮食和庞大的潜在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经济战略上整合中欧、巴尔干和整个中东地区的工业生产与原材料资源,并将政治影响力延伸到整个西亚和南亚地区,进而打通从波斯湾到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最为重要的是这一通道将避开强大的英国海军控制力量,绕过英法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并在德国优势的陆军势力保护下,成为德国安全的战略大动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00年德国汉堡的沃伯格家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联手开始向该铁路项目提供大规模融资。

    显而易见,这一战略企图使得英国大为紧张。英德紧张关系逐渐升级。

    1907年,英国前首相亚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曾忧心忡忡地对美国外交官亨利·怀特表示:“如果我们不赶在德国人修建更多的运输系统并夺走我们的贸易之前向德国宣战,那英国将犯下愚蠢的错误。”怀特对此不以为然,说:“如果你们希望与德国人在贸易上竞争,那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工作。”贝尔福答道:“那将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而言发动战争更简单一些。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吗?这是关系到英国霸权的问题。”

    与英国类似,法俄也激烈反对巴格达铁路项目,并竭尽全力阻止铁路的建设。英国力图劝说奥斯曼帝国,暗示这是德国控制和摧毁土耳其的阴谋。而法国尽管在当地有25亿法郎的投资利益,却由政府发出指令不允许巴格达铁路债券在巴黎股票交易所交易。

    应该说,巴格达铁路项目是英法俄与德国之间围堵与反围堵争夺中无法调和的一环,也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加迪尔事件

    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一直拥有着无可争议的世界海上霸权地位,牢牢地控制着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水道。

    丘吉尔的父亲兰道夫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密友,英国的外交政策实质上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外交政策。罗斯柴尔德是英国皇家海军最重要的倡导者和积极促进者之一。

    由于燃油发动机的出现,海军和一切工业领域对石油的需求必然暴涨,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分支迅速与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手瓜分世界石油资源。大海军的发展离不开石油资源的观念被罗斯柴尔德介绍给了丘吉尔。丘吉尔开始确信未来的海战必然大量使用石油驱动的战舰,海军的建设规模要加大,更新速度必须要加快。

    1888年,罗斯柴尔德英国银行为“海军建设公司”(naval stru and armaments pany)发售了22.5万英镑的股票,大赚了一笔之后并不满足,随后极力主张皇家海军的巨舰工程扩张,大规模拨款加快海军建设,以应付德国海军快速赶超所形成的所谓的威胁。

    “摩洛哥炮舰事件”,或称“阿加迪尔事件”正好撞上枪口,直接提供了德国海军造成严重威胁的口实。

    1911年7月1日,稀里糊涂的德皇威廉二世派出一艘战舰“潘塞”号(panther)到英国控制下的摩洛哥海边去营救受到威胁的德国公民,这一事件成为德国公然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最严重事件,震惊英国朝野,战争的阴云开始积聚在欧洲上空。

    其实,整个所谓“阿加迪尔事件”完全是一个乌龙事件。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1909年,麦克斯·沃伯格认识了一位神秘的年轻人,名叫雷根但斯(dr.wilhelm charles regendanz)。此人是罗兹(cebsp;rhodes)的超级粉丝,罗兹其人可不简单,我们后面会详细介绍。雷根但斯号称他准备了一套为德国在非洲取得殖民地的完备计划,主张德国必须果断行动起来。当时作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没有赶上前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大国在全球瓜分殖民地的盛宴,非常郁闷,国力强盛工业发达但在海外几乎没有任何势力范围始终是德皇和俾斯麦的心病,所以任何有关海外殖民的计划都能轻而易举地煽动起德皇的狂热。雷根但斯显然是个有“远大理想”的年轻人,他在1909年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必须站在地图前面看看在哪里给自己弄一块殖民地。”

    麦克斯·沃伯格很快与雷根但斯混得很熟,并邀请他担任沃伯格家族银行的“法律顾问”,其实他的工作重点就是策划非洲殖民地的事。1911年6月16日,麦克斯派雷根但斯觐见德皇,并游说德皇在摩洛哥南部弄一块殖民地。雷根但斯把摩洛哥南部描绘成一片“沃野良田,矿产丰富”的乐土,并证明那里是德国核心利益之所在。而实际上,当地是一片荒漠戈壁。德皇最初的反应是激烈反对,担心引发德国和英法的外交冲突。当时麦克斯·沃伯格不在德皇身边,游说眼看要黄,情急之下,深受德皇宠信的鲍林马上加入进来,摇唇鼓舌,终于说动了德皇。最后威廉二世不情愿地同意了派出军舰去看看。雷根但斯等人欣喜若狂。

    但问题是,当时摩洛哥南部连一个德国人都没有。没有德国人就无法说明德国人的生命受到当地土著的威胁,也就师出无名。结果是一名找矿的工程师作为“生命受到威胁”的德国人被派往当地。此人本该在1911年7月1日到达指定位置,可他老人家却迷失了方向,在崎岖的山区转悠。但这并不影响德国发出摩洛哥警报,说德国人在当地受到重火力袭击,柏林警告英法当局:德国将派军舰到当地采取营救行动。德**舰抵达后,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位工程师。几天后当疲惫不堪的工程师终于来到海边时,军舰上的人偏偏没看见他。工程师急得像疯子一般跳上跑下,又喊又叫。德**舰终于看见了他,却真的把他当成疯子没有理会。结果直闹到7月5日晚上,才把这位“生命受到威胁的宝贵德国人”弄上船。

    “阿加迪尔事件”后,丘吉尔立刻被任命为英国海军部长,上任后誓言要加强海军建设,保护“日不落帝国”的霸权不受德国挑战。这场所谓的“阿加迪尔事件”被英法认定是德皇蓄意的恶意挑衅,双方口水战迅速升级。英国威胁将对德国宣战,法国开始从德国撤资,战争的威胁传染了整个欧洲。

    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来看,德皇威廉二世明显被煽动和误导了,这个来历不明的年轻人雷根但斯和德国的沃伯格家族、英法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航运大王鲍林等人联手设局,诱使德皇上当,加剧了英法与德国的对立,使得双方对海军建设投入巨资,增加了石油需求,并通过资本市场的股票与债券发行进行融资,从而使国际银行家大赚其钱。当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大的战略计划。

    1914年6月17日,丘吉尔提出英国政府应该投资伊朗的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该公司是罗斯柴尔德事先布好的一枚棋子,就等英国政府高价收购了。如此一进一出,罗家又是暴赚一笔。该公司后来成为著名的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

    《贝尔福宣言》与银行家的梦想

    德皇威廉二世因为不愿得罪奥斯曼帝国而放弃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犹太银行家失望之余,决定把筹码压在德国的对头英国身上。20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盎格鲁—波斯公司拿到了在新波斯国(即伊朗)的石油开采特权,这是英国海军当时唯一的石油来源。因此,英国必须牢牢地控制中东。罗斯柴尔德利用其在英国的影响,使英国政府相信未来的犹太国家将是英国在中东的忠实盟友。同时,英国可以通过犹太国牢牢地控制中东,从而将英国在非洲富有矿产资源的殖民地与中东连成一片。这是包括英国首相劳合·乔治(lloyd gee)和亚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等英国统治精英梦想的英联邦帝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肢解奥斯曼帝国,而后称霸中东,以承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精明的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订了处理战后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塞克斯—皮科尔协定》。协定除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之外,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尔后,在1917年11月,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贝尔福宣言》非常有意思之处在于,这是一封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给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爵士(注:第二代罗斯柴尔德男爵,第三代男爵维克多·罗斯柴尔德的叔叔,第七章将重点介绍维克多的经历)的私人信件,并委托沃尔特·罗斯柴尔德爵士转交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信件原文如下:

    英国外交部

    1917年11月2日

    亲爱的罗斯柴尔德勋爵,

    我很荣幸能代表英王陛下政府向您传达,下面有关同情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宣言,已经呈交内阁,并已得到了内阁的支持。

    “英王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

    若您能把宣言的内容转送到犹太复国主义联盟,我将感到十分欣喜。

    亚瑟·詹姆士·贝尔福谨启

    英国统治精英的《贝尔福宣言》乃是一个一箭多雕的妙计。首先,欧洲战场陷入僵持阶段,最终只有拉美国参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而犹太银行家在美国的影响力将是至关重要的砝码;其次,全世界犹太人将在金融方面一边倒地偏向英国,这对于大规模持续烧钱的战争来说必不可少;第三,阻止美国德裔犹太银行家偏向德国立场,尤其是对德国感情深厚的希夫为代表的华尔街犹太银行家族;第四,牵制俄国高达3/4比例的犹太布尔什维克高级领导在对德媾和方面的态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僵局之时,谁能赢得犹太银行家的支持,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而谁支持以色列复国,犹太银行家就支持谁!

    美国虽然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但美军却在本土“热身”了一年左右,迟迟不肯到欧洲参战。直到1917年11月《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美军才在1918年初晃晃悠悠地来到欧洲前线,这叫不见兔子不撒鹰。

    1917年11月6日,在阿拉伯人大起义的有力支持下,英**队攻入巴勒斯坦,1918年9月占领全境。1920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以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21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尔福宣言》为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约旦;西部仍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