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格局打开,拉开帷幕
    太震惊了。

    太意外了。

    始皇帝发了疯似得在一车又一车书籍之中转悠。

    近乎对所有的车辆都进行抽书,翻看,然后继续下一辆。

    完全想象不到。

    天下间竟然会有如此之多的成书。

    完全想象不到。

    如此多的成书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但是。

    不管这些书的来历如何。

    始皇帝却清楚的明白。

    这些书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册书可成就一名博学之士,这数之不尽的书册,将会给秦国带来无数的人才。

    而这也就罢了。

    有了这些书。

    大秦,将成为天下文学中心。

    此刻的始皇帝两眼在发光,心中在野望。

    “临淄的那些博学之士若再推脱不来,那朕便在咸阳,重新打造一个文学圣地。”

    “有了这些书册,足矣!”

    始皇帝心中忍不住的野望,这是关乎秦国的千秋大计,绝不是寻常之物。

    “天兴我秦国,天兴我秦国啊!”

    始皇帝忍不住的惊叹,甚至脑海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副咸阳城文学气息兴盛的画面。

    那是一个央央中华帝国该有的画面。

    这些书册的出现,将彻底的改变秦国的局面。

    太震撼了。

    也太惊世骇俗了。

    始皇帝身后身后跟着的李斯全程目睹着始皇帝发疯的在车辆之间狂奔。

    不仅仅没有加以阻止。

    反而毫不犹豫的加入了激动而狂奔的队列之中。

    虽然年迈。

    可李斯的精气神仿佛越来越好,腿脚越来越方便,心思越来越活泛了起来。

    激动。

    太激动了。

    奇迹。

    绝无仅有的奇迹。

    “有此书册,将成万古不可寻的大业啊!”

    “那场面,将是空前,绝后!”

    “开民智,开民智,或许,有了这些书籍,将不再属于空话,将真正意义上做到,开启民智,人人识文断字,人人可书写诗书。”

    “那,将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我李斯,要活着啊,活着见到那等千古未有的画面!”

    李斯就跟在始皇帝的身后猖狂而疯殿的大笑着。

    没有人觉得失礼。

    对目光在天下的始皇帝,李斯,冯去疾这些人来说。

    是真正明白,这些书册的出现,究竟会给秦国带来何等恐怖的变化。

    “真的是,神了啊,鬼斧神工之书,真乃鬼斧神工之书啊!”

    “难以想象,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冯去疾也跟着始皇帝在疯跑,一路上不断的尖叫。

    尖叫的声音激荡在灯火通明的黑夜之中,显得那么的嘹亮。

    没有人觉得怪异。

    此刻。

    不止是在车辆中间疯跑的始皇帝,李斯一行人在震惊。

    当所有人反应过来。

    当所有人看到一辆有一辆满载的马车,装满了一车又一车的书册之后。

    再也没办法澹定下来了。

    一本论语。

    凭借一个人抄录,需要足足抄录十天,需要耗费一牛车的竹简。

    而现在。

    一本论语。

    仅仅用薄薄的一本书,就全部录入其中。

    而这里。

    不止有一本论语,而是有三万册。

    而这里。

    不止有三万册论语,还有三万册孟子,荀子,师古,诗,书,礼,乐,春秋等等等等一本足以成就一位明贤的书册。

    这,将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将彻底的颠覆天下文学格局。

    这,将彻底的改变秦国在天下学士之中的地位。

    此刻。

    站在台阶上的公子扶苏。

    和公子扶苏站在一起的公子高,公子将闾,公子渠等人。

    和众多皇子站在一起的奉常府令,少府府令,治粟内史府令,廷尉府令……一个又一个九卿官员发出惊叹之声。

    而这。

    在其后的宣传司左司长,大乐司司正,农业司司正,商业司司正,医治疗养司司正,计划育生司司正,矿业司司正……一个又一个的九卿之下司署官员发出惊叹之声。

    此刻。

    站在台阶上的众多官员们,眼神彻底的变了。

    这千万册书。

    太非凡了。

    令人麻木。

    有人联想到了今晚始皇陛下的寿诞送礼。

    瞬间低迷了下来。

    嬴城如今所送的礼物,堪称是令所有人的送礼都暗然失色。

    因为这,已经超出了送礼的范畴。

    是真正的兴国之礼!

    有人联想到这些书册所带来的改变。

    心中的震动已经无法用言语了形容。

    书册,一直以来对于一个兴盛的强国来说,都是如至宝般的存在。

    在御史府内,有专门掌管天下书册的官署,每天都在抄录书册。

    可效果甚微。

    上百人每天抄录,一年也不足三万册成书,这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

    也因此。

    一直以来。

    一卷书册被人们视为传世之宝。

    一直以来。

    各大贵族掌握着天下学问,各类学问从未真正在黔首之家之中遍及。

    不是因为不想。

    而是因为书册太过于稀少,太过于珍贵,有心而无力。

    但现在。

    这些书册的出现。

    将彻底的改变这一局面。

    有人想到了这些时日各大官署的改变,心底掀起了惊涛骇浪。

    已经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

    教化司,掌天下教化。

    即便是嬴城态度坚决的让扶苏主理此事,他们大多数人也没有放在心上。

    学问之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就算是推行,书册的问题也是教化司最大的难题。

    且不说来说的问题,光是书册,就足以令教化司头疼,御史府不可能将书册交给教化司,那么教化司的书册又要从何处而来,这些都是问题。

    但是现在。

    一种骇然之感油然而生。

    有此书册,何愁教化不兴!

    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

    不仅感慨嬴城的目光,兴许嬴城在开始之时便已经在谋划此事,此时才初见端倪。

    有人心底出现了前所有为的振奋之情。

    心中产生了一种极其骇然的预感,天下格局将会彻底的被改变。

    李瞻,冯世杰等人,或多或少都得到过李斯,冯去疾几位的提示。

    五等九流制度绝不是表面看上去将人划分为五等九流那么简单,那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大计,若能成必能彻底的稳固天下。

    可他们在被提示的时候,并没有被说透,根本没有想通这其中关键的环节。

    但现在。

    他们想通了,正因为想通了。

    便看到了旁人无法看到的野望。

    一个隐藏在五等九流制度之中的绝世谋划。

    开民智,通上升之路,彻底的稳固天下之人的格局。

    学问掌握在勋贵世族,盘恒天下的贵族手中,这就是如今天下的格局。

    寻常人家,三等之民想要学得学问,那是极其艰难的。

    而这也是五等九流的缺陷。

    也就是说,天下权柄最终会落入勋贵世族的手中,而这会断绝三等与二等之间的上升之路。

    长此以往,便是第二个春秋礼乐崩坏。

    但是现在。

    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结局。

    一个影响意义非凡的结局。

    势不可挡的结局。

    这无数的书册,绝不是给勋贵世族的,而是给天下黔首之家的。

    三等之民若能学的学问,便能打通上升之路。

    届时。

    那个庞大的群体将会彻底的融入秦国这个集体之中,生死荣辱一体。

    做到真正的开启民智。

    ……

    就在咸阳宫殿前的台阶上面。

    一个又一个官员们,在看到了,想通了,明白了很多很多事情之后,一个个神色也变得各异了起来。

    有人震惊,有人惊叹,有人思索,有人心思难明……

    但所有人都明白。

    这千古未有的变局,将在今夜,拉开帷幕。

    宫宴仿佛在此时结束了一般,被遗忘在了无边无际的满载书册的马车之中。

    有人精心准备了寿礼,却在此时抛之脑后,再也不提宴会和寿礼的时候,忘记了。

    此时。

    所有人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这无边无际的书海之中。

    也包括。

    始皇帝!

    亥正三刻,整整在车马行道之中转悠了一个多时辰始皇帝才惊觉醒悟,扫视着书海努力的将自己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将嬴城唤在了面前。

    意犹未尽的问道:“这些书,来自于超级作坊?”

    对于见过比这些书册更加浩瀚无边的国家图书馆的嬴城,表现的非常澹然的回道:“是!”

    始皇帝点了点头,再次问道:“一册书成书很快,要远远的超过抄录一册书,可以大规模的进行录书,是吗?”

    嬴城扫了扫四周,看的出来,关于保密这个问题,不仅仅他很重视,也包括始皇帝,李斯,冯去疾这些聪明人。

    四周已经被屏退了,嬴城便没有顾忌的回道:“若超级作坊全力印任意一本书,三日可成书百万册!”

    咕噜!

    明显的听到在现场,始皇帝,李斯,冯去疾几人喉结蠕动的声音。

    始皇帝点了点头,再次问道:“这么说,造价并不高?”

    嬴城澹然的回道:“纸张加墨,如此而已!”

    始皇帝摇头道:“这些书的用途,此时并没有大兴教化的条件!”

    嬴城同样点头道:“束之以高阁,博之以名声,收尽天下之书,强中央以弱四方,中央强而摄四方。”

    “至于教化之事,臣另有谋划,抓教化,要从娃娃抓起,十八岁以下,强制入学读书,至于那些行将就木之人,来之不拒,去之不挽留!”

    始皇帝眉头一皱,眯眼道:“阿房宫?”

    嬴城坚定的回道:“若阿房宫成为文学圣地,天下之士必将尽归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