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三百零二章 思政学院,横渠四句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开封府官场的塌陷,给了朱允炆太多的震惊,原以为太平乾坤,自己可以依仗皇权御极天下,将大明打造成一个空前盛世。

    可开封府的事,犹如一个巴掌打在了朱允炆脸上,还在那大声嘲笑着:

    醒醒,别做梦了。

    于是,朱允炆疼醒了,开始反思如何让皇权的光照在朱橚、任毅等人的坟头上。

    都察院增置人员,有利监察地方,朱允炆准了。

    可只靠外部监督,解决不了根本,真正治根的,还在于自我监督,自我意志的培养。

    京师官员思想与政治学府,便是朱允炆抛出来的方略。

    朱允炆曾翻阅史书,查看历朝历代的巨贪之辈,发现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其一,在京师有大权。

    其二,在京师有党羽。

    无论是东汉的大将军梁冀,还是唐朝的宰相元载,亦或是宋代的蔡京,都是如此。

    不客气地说,在古代最贪的几乎都在京师朝堂之上,不在地方府州县。

    所以,朱允炆瞄准了京师官员,推出了思想与政治学府,想要通过言论,去影响与重塑他们的思想。

    虽不能说培养他们的人生观吧,但至少可以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甚至是改变下他们的世界观。

    虽然百官闹不懂什么是官员思政学府,却知道每半个月要去“上学”一天,至于学什么,学多久,谁来授课,一概不知……

    散朝之后,朱允炆召解缙、郁新、张紞、方孝孺、姚广孝入武英殿用膳。

    “解缙,你是声名在外的大才子,这思政学府祭酒便由你来担当。”

    朱允炆轻松地说道。

    解缙惊喜万分,连忙起身跪拜,道:“臣谢恩!”

    解缙也没摸清官员思政学府的职能,但他却十分清楚,这是一次天大的机遇。

    百官之师啊!

    这是何等的光荣!

    若做好了这件事,日后立足朝堂,解缙将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可以左右皇权!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起来吧,郁阁与张紞担任学府司业,方先生与姚师傅则为学府博士,朕的谋划是这样的,思政学府专攻官员思想懈怠,迷失堕落,贪婪无度等症结,正官员人心、品性,明为官理想,齐心合力,以铸大明九鼎于华夏!”

    “皇上,课业方向如何选择?”

    姚广孝询问道。

    朱允炆抬起手,伸出了三个手指头,道:“三个核心问题,其一,为何做官;其二,如何做官;其三,为谁做官。这三点,是思政学府课业的核心所在,无论如何都不能偏离。”

    解缙、姚广孝等人听闻之后,顿觉有了方向。

    “就以为何做官来论,光宗耀祖,明耀门楣,拥有权势,皆可解释为何做官。但你们要记住了,这些回答皆是下品,在朕看来,真正能代表文人脊梁,传达出最强音,彰显出担当与伟大情怀的,当属横渠四句!”

    朱允炆肃然道。

    方孝孺皱了皱眉头,一脸疑惑,解缙等人也有些迷茫,看着朱允炆,问道:“皇上,何为横渠四句?”

    “呃?你们不知道横渠四句?”

    朱允炆愣住了,张载的横渠四句

    ,这些大学问家不应该不知道才是啊。想起来了,坑死人的后世文学,是一个叫冯友兰的哲学家称作“横渠四句”,古代并没有这个提法……

    亏了自己还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皇上说的可是理学先辈、关学之师张载,张子厚,横渠先生?”

    方孝孺想了起来,挺着胸膛,嘴角微动,道:“若臣没猜测,皇上所言定是这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允炆赞赏地看着方孝孺,其学问精深,如海广博,肃然道:“没错,这就是朕所言的横渠四句!这才应该是每一个读书人,每一个官员应秉持的信仰,也应是他们为何为官的终极解释!”

    姚广孝盘珠,笑道:“南宋叶采曾评过这横渠四句,言:天地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

    “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其句虽简,然蕴含着极多智慧,以此为解,当为终究不变之宗。”

    方孝孺惊讶地看向姚广孝,这个老和尚竟懂得如此之多,素日里见他不多,现在看来,终还是小看了此人学问。

    解缙击掌,赞不绝口:“横渠四句当为思政学府课业要义,以正官员精神。”

    朱允炆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何做官,你们比朕清楚,无需赘说,只一点,告诉所有官员,清谈误国,实干兴邦,朕要的是干臣国士!”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解缙、郁新等人看着朱允炆,震惊的无以复加。

    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就响在自己耳边!

    是啊,清谈误国!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

    王羲之看不惯清谈之士,直言“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后世一些人认为,两晋亡国,在于清谈。

    如今皇上喊出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正是对那些夸夸其谈,风流无度,追求放纵形骸之人的最强回击?

    姚广孝看着朱允炆的目光透着无尽的佩服,眼前的人似乎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才华,他的言语,直切核心,令人不得不服。

    跟着这样的人,自己还能多活二十年,一定要看到他领导之下的大明帝国,看看那千里江山是否如画!

    “至于为谁做官的问题……”

    朱允炆沉吟道。

    解缙当即拱手,道:“自然是为皇上做官,在皇上的方略之下,治理万民。”

    郁新、方孝孺等人没有反驳解缙,纷纷点头。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改变答案的问题。

    这些人都知道孔孟之道,知道民贵君轻,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说出为人民做官的话,这不现实,也不可能。

    君权是最高的,民再贵,也得排队。

    这是所有官员的一致观点,也是保证官员手中权利正当性、有效性的关键,没有人会傻傻地真的去相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

    承认这句话,就意味着民凌驾于君,凌驾于官员,谁愿意被百姓踩在脚下?

    朱允炆看着解缙

    等人,凝重地摇了摇头,道:“为朕做官,自有其理,但这不应该成为最终的答案。朕希望思政学府告诉官员的是,他们做官,是为这大明做官,是为这大明江山,大明社稷,而不是为朕一人!”

    解缙、郁新、张紞、方孝孺、姚广孝站了起来,齐刷刷地跪了下来,高声喊道:“吾皇万岁!”

    有如此的政治觉悟,大明如何能不兴?

    为大明!

    一切心思,都应放在大明的当下与未来之上,而不应是蝇营狗苟,贪欲无度!

    直至黄昏,朱允炆才与几人敲定了京师官员思想与政治学府大致,为便于授课,在解缙的建议下,学府设置在了翰林院。

    就在翰林院搬桌子搬椅子的时候,旧港宣慰司的沈一元也在招呼着伙计搬运货物。

    “都小心点,摆放好货物之后系牢固了,可不敢松了,即将返航,大家打起精神来。”

    黄发财提着酒壶,一脸堆笑地走了过来,对沈一元招手道:“沈兄,还有多少货物?”

    沈一元看着少了一颗门牙的黄发财,笑道:“再多货物也比不了老哥啊,听闻你找到了龙涎香?分兄弟一斤,给你万两白银如何?”

    “呸,哪里来的龙涎香,别听人瞎说,倒是你似乎与满者伯夷的王公贵族极为熟络,用了什么法宝,让那些人将你奉为贵客的?”

    黄发财有些郁闷。

    一同去的满者伯夷,自己累死累活,带着伙计几乎都要把腿跑断了,连着十几天都只睡了一两个时辰,才装满了货物。

    可沈一元倒好,整天喝着茶,带着伙计在海滩玩水,听说还和老婆一起玩沙子,快活至极,原以为这家伙堕落了,可没想到,满者伯夷的大将直接带来了无数货物,交给了沈一元。

    这一幕惊呆了黄发财,也彻底让沈一元成为了南洋商人的代名词,就连满者伯夷的小孩子都知道南洋有个大明商人名为沈一元。

    沈一元伸出手,讨要道:“龙涎香给我,法子就给你。”

    “没有!”

    黄发财断然拒绝。

    龙涎香是自己下南洋最大的收获,合计不过二两,还被辽王朱植以一万两的价切走了一半,自己剩下一点,还要拿回家给老婆孩子开开眼,怎么能卖出去。

    王忠富见黄发财与沈一元说说笑笑,也不打扰,站在港口看着自己的货船,一脸的期待与渴望。

    满载而归!

    呜呜——

    低沉的军号声陡然传了出来,沈一元与黄发财止住话,连忙走到高处,眺望海面,只见十二艘大福船缓缓而归。

    “是朱能参将的船队,也不知道他们找到陈祖义。”

    黄发财低声道。

    沈一元眯着眼,说道:“无论找没有找到陈祖义,我们都要回去了。这旧港宣慰司经过改造,就算是陈祖义再来偷袭,也能抵抗的住。施进卿也是一个有能力之人,他已整顿了军队,安全问题应是无忧。”

    黄发财含笑点头,道:“沈兄,你说在我们回去之后,朝廷会不会正式解除海禁?南洋如此多的财富,朝廷不会舍弃吧?”

    沈一元看着朱能的船队归航入港,对黄发财自信地说道:“海禁一定会开,我们也一定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