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北宋大丈夫 > 第785章 沈安就是祸害
    大宋重商,最初的开头便是赵匡义,是他派出使者出海,热情邀请外藩商人来大宋经商,这就是大宋和海外贸易的开端,并在以后不断发展,成为大宋商业的有力补充。

    而大宋本土的商业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堪称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一旦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那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世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努力保证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越久,国力就会越强盛。

    一旦持续数十年,基本上都能让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

    大宋人口不缺,疆域也不差,天生就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大宋君臣却不懂经济,近乎于粗放式的管理,以及货币的缺乏,让大宋经济面临着钱荒的危机。

    若是不解决掉这个危机,经济发展就会自动减速。

    大宋要强盛,经济发展必须要保持高速增长,如此才有财力去改革军队,去干大事。

    “大宋的铜钱不够用,臣在这里说一句,再多的铜钱也不会够用!”

    沈安的声音回荡在殿内,赵曙在认真的听着,司马光也在认真的听着,然后感觉到了一道目光,偏头看去,却是包拯。

    老包的眼神中多了些不满,大抵是你既然要弹劾沈安,那就先弄清楚大宋的经济情况再说。

    什么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谏院还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着,声音巨大,开始人们会觉得是喧嚣,可一旦习惯了这个喧嚣之后,就会慢慢的适应,若是某一日听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会觉得怅然若失。

    司马光微微颔首,然后专心听着沈安对大宋经济的分析。

    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而好学就是通往渊博的唯一途径。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错,所以声音中就多了些许欢喜,“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应当要学会控制这些,可”

    他无奈的道:“可臣为官数年,却从未听闻有人说过这些事。”

    赵曙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锅。

    原先的宰辅们不错,但目光和见识却不及拥有千年优势的沈安,所以一谈到经济,沈安嘴里蹦出来的名词他们压根就不懂。

    这只是偶尔,彼时沈安并未全面阐述对大宋经济的看法。因为赵祯的革新意志不强,若是提前发动,肯定会被拒绝,而且容易引发反对情绪堆积。

    赵曙登基,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为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为了动力,恨不能一夜之间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书里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郁气。

    这是机会,沈安绝不会错过,于是借着司马光弹劾的机会,他顺势出击。

    “大宋每年经济增长都不少,这需要相应投入货币进去,否则就会出现钱荒”

    这是经济规律,蛋糕做大了,却悲剧的发现奶油不够

    赵曙微微点头,觉得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

    这个沈安果真是人才难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够的货币储存,那么就能通过货币的投放数量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比如说经济发展过快,有失控的危险,这时候就需要减少货币投放的数量,让市场缺钱所谓市场,可以理解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市场缺钱,增长就会减慢,失控的危险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理论。

    赵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专家,需要结合大宋的现状给他一个解说。

    “官家,大宋缺钱,比如说某个商人想进货,但却受困于手中无钱怎么办?他只能停止此次进货。”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对经济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认真,在三司几年的时间里对大宋经济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缺钱的弊端,但却找不到解决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进货,那么本来该卖出这批货物的那个商人就损失了这笔生意,而更上面的制造这些货物的工匠或是百姓,他们就少了这批收入一直算上去,大宋就会损失了这笔赋税,无数人就会损失了收入官家,沈安说的经济增长,臣的理解就是多出了无数笔生意,这样无数人就会多了收入,朝中也会多了赋税这便是经济。”

    啪啪啪

    赵曙正在思索这番话,被这个声音打断了思路,等他板着脸看去时,却是沈安在鼓掌。

    沈安没法不鼓掌,他没想到包拯在三司几年之后,竟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谁敢说老包是庸人,此刻的沈安就敢和他拼命。

    沈安尴尬的停住了鼓掌,赵曙没好气的道:“如此说来,实则就是一笔笔的生意往来会给各行各业增加收入,而缺钱会导致这些生意停滞或是减少后果就是那些人的收入减少,朝中的赋税减少也就说,百姓和朝中的富裕需要商业不断增长”

    “是的,陛下。”沈安的欢喜之情连赵曙都感受到了。

    这小子是觉得朕竟然不愚笨,所以才欢喜的吗?

    赵曙有些纠结这种欢喜。

    “铜钱不可为!”

    沈安首先就给铜钱下了烂药:“官家,铜钱的价值太低,而大宋的经济体量却太大,若是全数用铜钱,怎么弄都不够,而且还会很麻烦。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很麻烦,这不符合朝中的利益。”

    这就好比后世只发行一元的钢镚,可在庞大的经济体量之下,携带大量的钢镚就成了一个大麻烦。

    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铜钱的铸造成本不低,这就让朝中发行货币成了不赚钱的买卖

    换做后世的任何人来,都会说发行铜钱不划算。

    可此刻的大宋能用什么去替代铜钱?

    “金银太少,不可为。”

    这一点大宋君臣都知道,所以才纠结。

    金银无法作为货币出现,那么还有什么?

    就只有铜钱了啊!

    头痛!

    “臣以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纸钞。”

    金银要想作为货币,量大是必须的。

    可大宋本土的量却不够,按照沈安的了解,若是想用金银作为货币,大宋本土的储备没希望。

    只有更东边的倭国,还有大洋的彼岸才有丰富的金银矿储备。

    鼓动远航吧,可这个时代即便是去了也是开荒,想找到金银矿得耗费不少时间,目前的大宋并无这个精力。

    目前的大宋内部改革才是王道,不好分心。

    “你这番说了,我也懂了。”赵曙这个人至少不是那等不懂装懂之辈,“可纸钞如何控制?百姓不信又如何?”

    这是个现实问题。

    沈安说道:“这需要保证。需要朝中的信誉,可这个却有些艰难。”

    老百姓可不会管你什么信誉,真金白银才是王道。

    “所以需要用真金白银来让他们相信,朝中发行的纸钞不是废纸,而是能交换铜钱或是金银的东西。”

    “可朝中哪有那么多金银铜?”

    包拯最头痛的就是这个。

    赵曙也觉得这个问题无解。

    “可商人们有啊!”

    沈安的话就像是一记炸雷,一下就炸醒了赵曙和包拯,而已经变成小透明的司马光也懵逼了。

    “你的意思是说把商人拉进来,让他们先用纸钞?”

    包拯第一个反应过来,赵曙随即醒悟,“商人们可愿意吗?”

    “当然会愿意。”沈安想此事已经想了许久,此刻自信十足的道:“商人饱受缺钱之苦,此事他们受益最多,只要好好同他们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来他们会答应的。”

    包拯的眼皮子跳了一下。

    沈安所谓的讲道理,大抵就是没道理。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就是威胁。

    这样不妥吧?

    “金银铜收集多有不便,所以最好的开端就是用纸钞去换取他们手中的金银铜,这是最好的积累方式。”

    “商人之间流通起来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沈安一本正经的道:“随后就是官员,比如说他们的俸禄全部发纸钞如何?作为官员,要为国分忧,想来他们是同意的。”

    包拯觉得沈安就是个祸害!

    “官员不稳,牢骚满腹,这纸钞如何能顺利的发下去?”

    包拯正色道:“最多一半纸钞,另一半还得要铜钱。”

    赵曙见他们两个一唱一和的,仿佛发行纸钞已成定局,不禁失笑道:“此事还得要宰辅们商议。”

    随后宰辅们就被叫来了。

    “发行纸钞?”

    韩琦一听就摇头道:“这是个好主意,可太难,臣担心后患无穷。”

    “是啊!”曾公亮说道:“若是发下去了,百姓突然不愿意用,鼓噪起来,那可是燎原之势。”

    大宋的百姓有造反的习惯,十几个人也敢称自己要造反。

    若是纸钞的信用出了问题,那真的是遍地烽烟。

    “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坐视吧?总得要试试。”

    沈安觉得他们的态度有问题,太消极:“从商人和官员们开始,就算是出了问题也好解决。”